凹瓦韦
凹瓦韦-中华本草编辑本段
拼音āo Wǎ Wéi
别名藏瓦韦
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棕鳞瓦韦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isorus scolopendrius(Ham.ex D.Don)Mehra et Bir[L.excavatus Bory var.scolopendrium(Don)Ching]
采收和储藏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凹瓦韦原形态
植株高达50cm。根茎横生,密被淡棕色、卵状披针形鳞片,覆瓦状排列,先端长渐尖,近全缘。叶近生;叶柄长4.5-6cm,禾秆色;叶片纸质,淡绿色,披针形,长20-40cm,宽约2cm,中部最宽,向上渐变狭,先端渐尖,向下部逐渐变狭并下延于叶柄,两面光滑,背面有少数鳞片;中脉隆起,上表面有1深纵沟。孢子囊群圆形,背生于中脉和叶边之间,较近中脉,在中脉两侧各成1行;隔丝圆形,孢子椭圆形,表面具云块状纹饰。
凹瓦韦生境分部
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-2800m的山坡针叶林或阔叶林下。
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凹瓦韦性味
微甘;微苦;微寒
凹瓦韦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。主腹泻
凹瓦韦用法用量
内服煎汤,9-18g。
凹瓦韦-百度百科编辑本段
凹瓦韦,中药名。为真蕨目水龙骨科瓦韦属植物棕鳞瓦韦Lepisorus scolopendrium的全草。分布于台湾、海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性微寒味微甘、微苦,具有清热利湿之功效。常用于腹泻。
中文学名凹瓦韦
别称藏瓦韦
界植物界
门蕨类植物门
纲蕨纲
目真蕨目
科水龙骨科
属瓦韦属
种棕鳞瓦韦
分布区域台湾、海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
采收时间夏、秋季采收
用量9-18g
凹瓦韦生理特性
植株高15-30厘米。根状茎横走,粗壮,密被鳞片;鳞片披针形,棕色,网眼近方形,透明,渐尖头,全缘。叶远生或近生;叶柄长2-5厘米,基部疏被鳞片,禾秆色;叶片狭长披针形,长15-45厘米,下部近1/3处为最宽,约1-4厘米,急尖头或尾状渐尖头,边缘近平直或微波状,干后两面呈淡红棕色,草质或薄纸质。主脉上下均隆起,小脉略可见。孢子囊群圆形或椭圆形,通常聚生于叶片上半部,位于主脉和叶边之间,较靠近主脉,彼此相距约等于1-2个孢子囊群体积,幼时被隔丝覆盖;隔丝淡棕色,圆形,全缘。
凹瓦韦产地
台湾(台北)、海南(五指山)、四川(米易)、贵州(凯里)、云南(漾濞、景洪、双柏、洱源、文山、大理、马关、大姚、盈江、屏边、蒙自、贡山、福贡、景东宾川)、西藏(车文、麦通、错那、定结、波密、吉隆、聂拉木的樟木)。附生林下树于或岩石上,海拔500-2800米。尼泊尔和印度北部也产。
凹瓦韦采集加工
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凹瓦韦入药部位
全草。
凹瓦韦性味
微甘、微苦,微寒
凹瓦韦功能
清热利湿。
凹瓦韦主治
腹泻。
凹瓦韦用法用量
内服煎汤,9-18g。
附件列表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