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肠菜
鹅肠菜-中华本草编辑本段
拼音é Chánɡ Cài
别名脚皮菜、鸡肠菜、黑昆布、小海带、野海带、脚白菜、鹅蛋菜、簸箕菜、面筋菜、土海带、海带丝
来源药材基源为萱藻科植物鹅肠菜的藻体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ndarachne binghamiae J.Ag.
采收和储藏冬、春季采收,晒干。
鹅肠菜的原形态
藻体暗褐色,幼体颜色较浅,一般高10-30(-50)cm,丛生,扁平,叶片状,宽2-4cm,有时可达6cm,中上部略宽大,顶端钝圆,成熟时顶端常腐蚀,叶基呈楔形。体外皮层为排列整齐的椭圆形细胞组成,内含色素体;内皮层细胞较大、脆壁较厚;髓部为厚壁分枝丝状体交织构成。成熟藻体自外皮层细胞长出众多配子囊,排列成栅状,肉眼可见配子囊群呈深褐色的成片斑块,分布于整个藻体。固着器小盘状。
鹅肠菜的生境分部
生态环境生于风浪不太大的内湾中、低潮带的岩石上。
资源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,浙江、台湾、福建、广东沿海较多。
鹅肠菜的性状
性状鉴别藻体红褐色至灰褐色,皱缩扭曲成团。水浸展平后,呈扁平带状,绿褐色,长10-30cm,有的长达50cm,宽2-4cm,可达6cm,先端常腐溃残缺。藻体表面有时可见深褐色斑块状的配子囊群。固着器小盘状,柄短小。质坚韧,不易折断。气微腥,味咸。
鹅肠菜的化学成分
含十六烷酸(hexadecanoic acid),24-亚甲基胆甾醇(24-methylenecholesterol),D-甘露醇(D-mannitol),磷脂酰胆碱(phosphatidylcholine),及大褐马尾藻甾醇(saringosterol),24-甲基胆甾-5,25-二烯-3β-醇(24-methylcholesta-5,25-dien-3β-ol)。褐藻酸(alginic acid),粗蛋白,甘露醇(mannitol),钾,碘等。
鹅肠菜的性味
咸;寒
鹅肠菜的归经
肝;肺经
鹅肠菜的功能主治
清热化痰;软坚散结。主甲状腺肿;淋巴结肿;肺结核
鹅肠菜的用法用量
内服煎汤,15-30g。
鹅肠菜的各家论述
《漳浦县志》“鹅肠菜生海石中,长四、五寸,其薄如带,色黄。”
鹅肠菜 (繁缕族繁缕亚族鹅肠菜属植物)-百度百科编辑本段
鹅肠菜(学名:Myosoton aquaticum (L.) Moench)是石竹科,鹅肠菜属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,具须根。茎上升,多分枝,长可达80厘米,叶片卵形或宽卵形,顶端急尖,基部稍心形,顶生二歧聚伞花序;苞片叶状,花梗细,花后伸长并向下弯,萼片卵状披针形或长卵形,花瓣白色,裂片线形或披针状线形,子房长圆形,花柱短,线形。蒴果卵圆形,种子近肾形,5-8月开花,6-9月结果。
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。北半球温带及亚热带以及北非也有分布。生长在海拔350-2700米的河流两旁冲积沙地的低湿处或灌丛林缘和水沟旁。
鹅肠菜全草供药用,驱风解毒,外敷治疖疮;幼苗可作野菜和饲料。
中文名鹅肠菜
学名Myosoton aquaticum (L.) Moench
界植物界
门被子植物门
纲双子叶植物纲
亚纲原始花被亚纲
目中央种子目
科石竹科
亚科繁缕亚科
族繁缕族
亚族繁缕亚族
属鹅肠菜
属种鹅肠菜
命名者及年代(L.) Moench,1794
鹅肠菜形态特征
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具须根。茎上升,多分枝,长50-80厘米,上部被腺毛。叶片卵形或宽卵形,长2.5-5.5厘米,宽1-3厘米,顶端急尖,基部稍心形,有时边缘具毛;叶柄长5-15毫米,上部叶常无柄或具短柄,疏生柔毛。
顶生二歧聚伞花序;苞片叶状,边缘具腺毛;花梗细,长1-2厘米,花后伸长并向下弯,密被腺毛;萼片卵状披针形或长卵形,长4-5毫米,果期长达7毫米,顶端较钝,边缘狭膜质,外面被腺柔毛,脉纹不明显;花瓣白色,2深裂至基部,裂片线形或披针状线形,长3-3.5毫米,宽约1毫米;雄蕊10,稍短于花瓣;子房长圆形,花柱短,线形。蒴果卵圆形,稍长于宿存萼;种子近肾形,直径约1毫米,稍扁,褐色,具小疣。花期5-8月,果期6-9月。
鹅肠菜产地生境
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。北半球温带及亚热带以及北非也有分布。生长在海拔350-2700米的河流两旁冲积沙地的低湿处或灌丛林缘和水沟旁。 生于河湖岸边,湿润草丛、水沟旁以及山坡、路旁、田间、草地等较阴湿的地方也有。
鹅肠菜生长特性
鹅肠菜发芽温度为5-25℃,最适温度为15-20℃;发芽的土层深度为0-3厘米;最适的土壤含水量20-30%,但是含水量较高,甚至浸入水中也能发芽。在中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多于冬前出苗,黄河以北地区多于春季出苗。有些个体由于受到刈割等影响,可延至夏秋季开花结果,但植株生长较差。由于鹅肠菜耐阴湿,中国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小拱棚内温湿度、肥料适合它的生长,所以其春季在棚内生长繁殖快,以黑夜生长速度最快。每年5月下旬气温升高后,棚内通大风,鹅肠菜就停止生长,由于春播玉米播种前耙地较深,播种后不见鹅肠菜生长,等到10月份收割玉米后,露天地开始有鹅肠菜生长。
鹅肠菜物种危害
鹅肠菜由于种子多、繁殖快,露地和棚内有其周年生长的环境,造成对作物的危害。其危害的主要特点为:作物生长前期与作物争水、争肥、争空间及阳光,在作物生长后期迅速蔓生,并有碍作物的收割。
鹅肠菜繁殖方法
鹅肠菜靠种子繁殖,幼苗或种子越冬。播种前选择肥沃地块做畦,条播行距按30厘米,播种后覆土1厘米,稍镇压,盖草帘,浇透水,保持畦土湿润。出苗30%时揭去草帘。
鹅肠菜栽培技术
当苗高5厘米时间苗,间苗保持15厘米左右,每穴留壮苗1-2株,苗期进行中耕除草。经过1年生长,在第二年,当苗高20厘米左右即可采收。
鹅肠菜主要价值
食用为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野菜。每100克食用部分含:蛋白质1.47克、脂肪0.47克、粗纤维2.02克、磷0.10克、胡萝卜素3.09毫克、维生素B20.36毫克、维生素C98毫克、钙220毫克。每克干品中含:钾61.4毫克、钙9.9克、镁5.9克、钠0.37克、铁417微克、锰130微克、锌50微克。其嫩叶或嫩苗开水焯后炒食、煮食做汤均可。
药用全株入药,有清热解毒、舒筋活血、祛瘀消肿之功效。对治疗妇科疾病有显著疗效,产妇食之,不但可下乳,而且可去恶露,生新血。产后腹痛或小腹有痞块者,可多食,还可治疗宫颈炎、子宫内膜炎和附件炎以及月经不调等症。民间还以其食疗治白发,久久食之,能使头发转黑。
附件列表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